其他
山东大山里的"布鞋校长":68年捐上百万元资助2300多名学生,退休后更忙了
在沂源县韩旺中学校园内,耸立着一座汉白玉石像,这是沂源县的父老乡亲们自发为李振华捐款建造的。从教至今68年来,他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015年中国教育年度人物、2015年中国好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人民教师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103项,先后8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日前,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公布“2021年度齐鲁最美教师”和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评选结果的通知》。李振华同志(原沂源县城关二中校长)被授予“2021年度齐鲁最美教师”特别奖。
退了休,他选择“打工”
最困难的时候,李振华带着曾经资助过、现已中专毕业的张文强在校园捡拾垃圾,8年总共卖了1.6万元,这些钱全用来资助贫困生和孤寡老人。
领到退休金的第一个月,李振华尝试过只留200元,但因为实在不够用,他就每月改留500元生活费,剩下的全部捐出。68年来,他个人捐款136万元,资助2300多名贫困孩子圆了上学梦。
“虽然生活清贫,但我内心很富有,整天都乐滋滋的。”
李振华曾经资助过的23个贫困生中,任纪兰是其中之一。因为父亲患癌去世,母亲精神不好、生活不能自理,任纪兰家窘迫得不得了。2013年,任纪兰读高三时,父亲癌症到了最危险的时期,医院下了病危通知。这一年,任纪兰基本没回校上学,只能在家复习。因为她既要给爸爸喂药、照顾妈妈,还要下地劳动,忙得不可开交。任纪兰很争气,最后高考考了576分,被曲阜师范大学录取。但因学费没着落,她看不到求学的希望。这时,时任沂源县实验中学校长李振华用一双温暖的大手把学费送到女孩手中。之后四年的每个暑假,他都会送来学费。
从那时起,任纪兰便暗下决心:将来要成为和李爷爷一样的人。大学毕业后,任纪兰回到老家沂源,通过教师招考,来到李振华曾经工作过的福禄坪小学。受李爷爷影响,从她走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年起,就从工资里挤出钱,资助两名家庭贫困的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初的诺言。
从城里走进沂源深山支教
“等真正到了韩旺村,他发现当地太穷了,找不出一个红瓦房,连一平方米的水泥地都没有。”
走进破庙改造成的教室时,李振华惊呆了。只见窗户上没有玻璃,门也掉落一半,四壁透风撒气,地面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石块。“村里穷,大石头是课桌,小石头是板凳。”老书记叹了口气说道,请不来老师,学生们已经半年没上课了。
前来支教前,李振华的母亲特意给儿子做了件中山装,村民没见过机器织成的布,李振华刚一进来就被说是个洋人。在忐忑不安中,他鼓起勇气讲课,但一张嘴,一口南方话就引来阵阵欢笑和议论。讲课失败后,李振华心里很难受。到了夜里,他住在门不严实的教室里,听着嗷嗷的狼叫声,吓得想家,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第一次远离家乡的他,有时候打个盹儿,就能高兴地梦到老母亲来了。睁眼一看,却发现自己孤零零一人。
“现在回想起来,都不知道当时怎么度过的。”
再也迈不开返城的腿
刚来沂蒙山区时,李振华没有考虑过待一辈子。当时想三五年就回去。一旦回去,别人问起时该怎么回答,李振华很难受。“当时就想了个折中的办法,能待五天就不待三天,多待一天,回去被笑话的程度就轻一点。”
此后半年,40余名到沂源支教的同校大学生陆续回去37名,李振华却渐渐地离不开沂蒙山区了。进村时,在欢迎的人群中,有一位大娘摸了摸他单薄的衣服,看在眼里,想在心头。回去后大娘带着老花镜,用纺纱车把棉花纺成线,再用木头织布机织成布,缝制了棉袄、棉裤,还做了长筒袜子,将茅草和芦花裹在鞋里暖和脚。
“当大娘把衣服抱过来时,我掉泪了。我感觉见到了老母亲。”
“每当接到带着体温的鸡蛋,我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感动。”
“我是来支教送文化的,我不能走啊。”
洒向学生全是爱
韩旺小学设在山上,有时学生突然生病,李振华就背学生下山去治病;河里发大水,他就早早等在河边,把全班学生一个个背过来,再在放学后挨个背到对岸。
1982年,李振华被调往沂源县城工作。那是一所新设立的特殊学校,生源都是全县考初中的落榜生。在这种背景下,李振华提出一个口号——“洒向学生全是爱”,老师为了学生都很卖力气。首批学生中,刘洋(化名)非常调皮,派出所的民警也都习惯了他惹是生非。一次课上,李振华发现刘洋患了重感冒,便立刻回家煮了碗鸡蛋面,学生感动得直掉泪,以后再也不调皮了,最终考上了大学。
谁都不会想到,平均成绩28.6分的108名学生,三年后能有78人升入重点高中,26人升入高一年级,这一成绩轰动社会。县里当即将城关二中改名为沂源县实验中学。此后,实验中学一直是沂源最好的学校。
那时候只能填三个志愿,受李振华影响,六七成学生选择师范院校,并最终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父亲病危也没能回去
曾有一名学生给李振华写信:“尊敬的李老师,你忍受了很大的悲痛,把我们送进了大学校门,我永远忘不了您。”
“正因为是关键时刻才这么做,我是班主任,我走了会影响全班同学的高考冲刺,想来想去只有牺牲你了。”
“那些农民的孩子苦读多年,就指着高考改变命运了,你考不上还可以就业啊。你爷爷会谅解我的。”
“当时父母在南京相依为命,父亲走了,母亲不久也患了脑溢血。教育局领导同意把我调回去,不然老母亲没法生活了。得知消息后,乡亲们抱来家里的老母鸡、鸡蛋、大枣和花生送给我,我一想到和乡亲们的感情,又走不了了。”
为了学生的事,李振华说个人利益都可以放弃,痛苦要深埋在心底。跟随他的学生张文强说,退休后的20年,李老师一天也没停歇过,总是那么忙。“他总在想,不能上讲台了,还能用别的方式继续回报乡亲们。他走遍全县300多个村庄,排查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在经济上和心理上帮助他们。”张文强回忆,根据调查情况,李老师专门设立了“振华青少年思想疏导热线”,十几年来与省内外260多名后进青少年保持联系,孩子们都有了可喜的变化。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李振华最早在韩旺小学、张家坡中学教过的学生当中,健在的也已头发花白,记忆越来越模糊。但一提及年少时的这位老师,他们又仿佛被一下子拉回到过去。说起过往,学生耿玉生说,李振华的师生之爱大于父爱,他的到来改变了很多学生的一生。